<<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事件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由来
毛泽东:从朱聋子的故事中悟出十二字诀
1927年秋,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刚上山时,毛泽东的部队不过千余人,而江西、湖南两省的敌人很强大,他们常常联合起来“会剿”红军。因此,不研究和制定战略战术原则,红军就站不住脚,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但事实是,在井冈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是无先例的。经过向群众调查,毛泽东了解到井冈山从前的一个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朱聋子叫朱孔阳,他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山大王,官府一直捉不住他。因为朱聋子对井冈山的地形、气候、敌我力量对比都作过详细调查。井冈山地势险峻,到处是悬崖绝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进山里,有的地方甚至连羊肠小道也没有,要靠攀登才能上去,而且山里树密林深、气候多变,经常是云雾弥漫。朱聋子充分利用这一点,官府的兵一进山,他就跟官军满山转圈子。因此他总宣传说:在井冈山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毛泽东从这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他想,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其弱点;而打仗是为了吃掉敌人,战胜敌人。总之,要把打圈和打仗结合起来,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样,他便从朱聋子的故事中想到了新思路。
没过多久,1928年1月,国民党赣军二十七师杨如轩部以一个团和一个营进攻万安,又以一个营进占井冈山的北大门—— 宁冈新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抵挡敌人的进攻,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了前委和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诀游击战作战原则。同年7月12日,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在关于万安县委暴动情况向共产国际作的报告中,专门提及这一游击战术原则:“与敌人搏战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这个原则就是后来红军十六字诀的雏形。
朱 德:14年征战经验摸索出游击战法
辛亥革命后,朱德在川、滇、黔与北洋军阀部队打了十年仗,摸索出一些游击战法。1913年秋,时任滇军营长的朱德率部驻防中越边境的滇南开远、蒙自、个旧一带。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山高坡陡,草深林密,自然条件复杂。当时,法帝国主义收买土匪在边境骚扰抢掠百姓,并不断制造事端。但受地形限制,部队很难对土匪实施包围。抓不到土匪,还时不时被偷袭,这让朱德非常着急。他亲临前线仔细观察敌情,勘察地形,潜心研究土匪出没的规律,精心研究对策。经过艰难摸索,朱德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游击战战术:部队有时化整为零,有时聚零为整,采取秘密迅速或夜间行动,声东击西,忽进忽退,机动灵活,一抓住敌人就予以全歼。
1918年,时任护法靖国军第十三旅旅长的朱德率部移防泸州。当地匪患猖獗,无恶不作。朱德决心为民除害,便担负起清剿土匪的任务。在剿匪的过程中,他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充分运用在滇南剿匪的经验,荡平了泸州一带的土匪。
1925年7月,朱德离开德国进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又到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战术等。一次,教官问朱德回国后将怎样指挥作战,朱德根据过去与土匪作战时采用过的流动游击战术回答,“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这正是十六字游击战术的核心。
朱毛会师后:十六字诀应运而生
1928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他们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这十六字诀言简意赅,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根据这十六字诀,毛泽东与朱德指挥会师后成立的第四军先后粉碎了敌第二、三、四次“进剿”。
第二次反“进剿”,朱毛两部刚会师,力量正盛,采用“集中兵力,先打一路”的作战方针,于五斗江将敌一路击溃,打开永新城,粉碎了“进剿”。
第三次反“进剿”,朱毛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战术,主动撤出永新,退回根据地中心宁冈,以逸待劳,待敌进占永新,向龙源口出动的时机,第四军一部则从永新西乡出发,向湖南茶陵的高陇奔袭,摆出主力西出湖南的架势,迷惑赣军,诱敌放胆向根据地进犯。待敌出动后,在宁冈的毛泽东立即写信给在高陇的朱德、陈毅,要他们率领部队迅速折回,长途奔袭永新,端掉杨如轩(敌二十七师师长)的指挥部。朱德接信后,迅速回师,于草市坳全歼敌一个团,二占永新,杨如轩带伤狼狈而逃。
第四次反“进剿”,毛泽东和朱德再次故意向西出击湖南酃县,引诱未受过第四军沉重打击的杨池生第九师出动,随后于七溪岭、龙源口全歼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三占永新,取得了井冈山根据地创立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朱毛红军的作战经验,不仅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和推广,对全国各地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我军又在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翻边战术”等战法。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以劣势兵力,调动国民党重兵集团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绕蘑菇”,待敌疲惫不堪、兵力分散时,一战青化砭、二战羊马河、三战蟠龙,创造了运动战的经典战例……人民军队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