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一)

    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一)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发布者:admin  更新时间 : 2022-0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潮蔓延,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加响亮,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同时,我们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一些错误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期实现其政治诉求。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划清两种历史观的界限。

    一、划清维护历史的客观性和虚化客观历史的界限,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一般用语中的历史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世界上每天发生和客观存在意义上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一种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或者留在人们脑海里各种形式的记忆,或者拍成照片或录像的图像、视频文献资料的历史事实。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内在规律性,并且可以被人们揭示、认识和发现,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我们说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来编排历史、篡改和颠覆历史。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为前提。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受到历史著述者主观倾向性和价值观倾向的影响以及包含有客观历史事实因子的历史资料的制约,被书写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不可能完全相符。我们必须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才能越来越逼近客观的历史真理,达到历史的科学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而不是主观随意地挑选材料来“解构”“裁剪”历史,把历史当成一种“儿戏”。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无限夸大认识主体的精神和意志的作用,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现实表现。美国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在其代表作《元史学》中认为,历史话语主要有三种解释理论,即“(1)情节化解释,(2)论证式解释,(3)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情节化解释”是指通过对史学家情节叙事的类型鉴别来赋予故事“意义”,包括浪漫剧、喜剧、悲剧、讽刺剧等四种不同的情节化解释范式。“论证式解释”是指史学家运用推定律原则,赋予一定情节模式组成的历史事件以逻辑化解释,包括形式论、机械论、有机论、情境论等四种论证式解释范式。“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是史学家为“理解现实”而就历史知识的性质问题所持的特定立场,包括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四种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范式。海登·怀特从后现代思潮“彻底解构传统”的历史学视阈出发,彻底抛弃了理性主义史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我在《元史学》中想说明的是,鉴于语言提供了多种多样建构对象并将对象定型成某种想象或概念的方式,史学家便可以在诸种比喻形态中进行选择,用它们将一系列事件情节化以显示其不同的意义。这里面没有任何决定论的因素……近来的‘回归叙事’表明,史学家们承认需要一种更多是文学性而非‘科学性’的写作来对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历史学处理。”近年来,这种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历史著述理论”,以历史著述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倾向为借口,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价值,把历史事实视为持有一定偏见和信念等主体性因素的历史学家的语言描述意义上的存在,无视历史学的科学性,进而得出一切历史都是人“著述”的历史的荒谬结论,坠入了极端的所谓“解构”深渊。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必将为以价值重估为由大肆歪曲、否定客观历史事实,大做翻案文章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开方便之门。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脱离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圭臬,随意假设历史。以假设证明假设,虚化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达到否定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执政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诉求的目的。例如,历史虚无主义假设没有“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将其“假设历史”作为真实发生的历史,认为那样中国就会走上一条现代化辉煌之路。有人为帝国主义侵略唱赞歌,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而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历史虚无主义在虚无否定革命历史的同时,进而否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这本书中,凡近代中国一切追求变革进步的努力和活动统统被视为“激进”而加以否定,凡一切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努力和活动则被称为“稳健”而加以肯定,反对所谓“激进主义”,颂扬改良,认为正是“激进主义”阻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否定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大的推动力量,并以“重新研究和评价”的名义,认为“戊戌变法可能成功,辛亥革命一定失败”。因此,他们宣称“要改良不要革命”。事实上,历史事实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进程,具有不可重复性、一维性、不可假设性。特别是对于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全局、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以及从历史事实抽象出来并为历史实践检验的基本理论前提,都不能假设。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随意涂抹历史,无视历史发展的具体事实,忽视历史事实发生的具体条件,脱离历史事实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缺乏对历史史料全面客观具体的分析,以主观臆断任意裁剪编排历史,以历史发展的个别现象取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将所谓的“新评价”“新思考”“新定位”等“假设历史”取代历史的真实发生,用主观“选择”的所谓历史事实推演真实发展的历史过程,假设、臆测根本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所谓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道路,虚化10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事实证明,历史虚无主义根本违背了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将历史的客观可知性变成游戏符号,让历史游离于事实和虚构之间,其实质就是用唯心史观来看待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引用未经鉴别考证的史料,根据自己对政治的现实诉求,随意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会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结论,并对贯穿在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任意消解。如近年来,一些网络推手、“公知领袖”在网络上利用论坛、微博、微信,以“历史考证”“解密历史”的名义,对一些早有客观历史定论、深嵌民族记忆中的历史事件和老百姓心目中的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领袖进行“解构”,从李大钊到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全都被抹黑。一些人从否定历史的细枝末节入手,试图用极其微小的历史细节解构宏大叙事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历史支流掩盖历史整体,达到颠覆历史的目的。例如,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人以掌握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某些细节为由,质疑其跳崖地点及其与当地百姓的关系,质疑党史研究权威部门的研究成果,以行消解历史之实。某些人肆意亵渎英雄烈士,诽谤功勋逝者,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赴死的江姐被抹黑为风流成性的妓女。这些背离历史研究中正确价值取向的言论,不仅有损于深入客观的历史研究,而且是对我们长期积淀的民族感情的深深伤害,对此我们要坚决给予抵制回击。随着时代变迁,公众的兴趣发生转移,思想维度更加丰富,对以往重大事件、人物和问题等看法也更客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时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局限,但这些都不构成否定历史事实的时代“动力”。历史事实的重新考证需要我们在史料上花大力气,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可靠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方式,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相。仅凭主观臆想提出所谓的“新观点”,然后再摘引精心挑选的历史资料来进行论证,这种做法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如果不是出于对历史研究的无知,就是别有企图,是要篡改历史,颠覆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虚化历史事实,抓住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所谓历史“细节”和局部大做文章,用精心挑选的历史细节歪曲和篡改历史,否定历史发展大势。我们知道,在历史研究中,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只有从各种历史因素的普遍联系中,人们才能获得对由各种历史因素构成的历史总画面的一般性质的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历史“细节”和局部的价值和作用。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并对“细节”在整个历史联系中的特性、原因和结果等方面分别加以研究,才能看清历史的总画面。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包括党史、新中国史在内的历史学界,产生了一种淡化理论、只注重历史“细节”和局部的“碎片化”研究倾向,使历史研究陷入了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的境地,忽视乃至否定历史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提供了土壤。比如,一些人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细节”上的曲折感受,放大困难过程的痛苦代价,任意丑化、抹黑历史,从情感上制造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舆论;一些人把我国困难时期人口迁移造成的户口注销数字,肆意捏造为饿死3000万的谣言,煽动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不满;一些人借纠正“左”全面否定毛泽东,并进而否定井冈山时代、延安时代,甚至否定中国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这是一种极端虚化、否定历史事实的思维和做法。

    二、划清历史主流和历史支流的界限,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党史研究中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是研究近代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历史主流本质是社会历史矛盾的主要和主导方面,对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历史支流是社会历史矛盾的非本质、非主导的方面,对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不起决定作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科学的历史评价,必须在历史活动的总体和全貌中确定它的主流和主导方面,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不是从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情绪。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道理也是这样。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今日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全党全国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奋力前进”。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现在,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确看待党的百年历史,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党干过的三件大事;另一方面,要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和主题主线。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就是“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党的自身建设史”,抓住了党的百年历史的这三个方面的主流本质,就能在历史大势上和总体宏观上把握住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树立正确党史观。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就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有了对历史的整体判断和大势把握,就能对复杂的史料,尤其是对相当一部分已经失去客观必然性的纯表象、偶然的实例进行去伪存真再鉴别,从史料的真实达到历史的真实,真正确立史料的历史价值,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历史细节研究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客观历史发展进程,歪曲或否定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假象或谎言混淆是非,遮蔽历史的主题和本质。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者表现出偏执的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细节当作历史前进的真实,并试图用这些细节去否定中国革命史、党史、新中国史的主流。真实的历史细节是历史前进环节中的一个点,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前进的真实,不能代表历史的全部和主流,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近代中国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主观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甚至错误地宣称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竭力美化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淡化甚至否定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这种错误思潮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的“告别革命”论和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按照这样的逻辑,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00多年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殖民侵略的历史,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只看到革命的破坏性,却没有看到革命破坏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革”的是腐朽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命”的建设本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党要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国家富强富裕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进行革命。正如孙中山所讲:“革命有非常之破坏,如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历史虚无主义在鼓吹革命“破坏和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又极力美化和淡化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殖民本质,宣扬“侵略有功”。他们主张在对待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问题上要“具体分析”,否定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主观故意,认为“在客观效果上给中国落后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带来了好处”。他们以一些帝国主义列强帮助中国的假象遮蔽其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无视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才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中国革命史、党史和新中国史缺乏具体历史的分析,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无限扩大,以“反思历史”“重估历史”“学术创新”为幌子,把党的领袖所犯的错误歪曲、丑化为封建暴君的专制暴行,无限人为地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甚至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乃至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极力反对这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时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党史、新中国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这些虚无主义的观点,既违背新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也违背了历史前进的逻辑,妄图以此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干扰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妄图把中国的发展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认识论上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性,割裂历史的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主流与支流,罔顾历史唯物主义总体性的辩证法,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扭曲历史。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