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神谱系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沂蒙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沂蒙精神
    来源:   发布者:admin  更新时间 : 2022-09-15

    沂蒙精神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2013年11月25日山东考察习近平


    吃苦耐劳 勇往直前

    永不服输 敢于胜利

    爱党爱军 开拓奋进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精神起源


    1927年春,沂蒙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诞生。此后,许多党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抗战胜利后,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政府也都在临沂成立,临沂成为华东的战略指挥中心。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工作过、生活过、战斗过。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根据地形成了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真正跟党走的良性互动。共产党、八路军吃的是乡亲们筹的粮,住的是老百姓让的房,穿的是红嫂们缝的衣,受伤躺的是老乡抬的担架,遇到危险靠的是群众的掩护,急行军过的是“识字班”肩扛的“火线桥”。有了良好的党群关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自然而然,牢不可破。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

       跟党走就要积极参加党的军队。在沂蒙,抗日战争时期共有4次参军热潮。第一次出现在1938年至1939年,此时根据地尚未建立,但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呈现出空前的参军高潮。第二次参军热潮发生在最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那时参军往往意味着牺牲,但群众的热情不减反涨。

       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

      “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

      “沂蒙母亲”王换于,多次冒死掩护首长和战士,巧妙保护党的绝密文件,并受党的委托,创办了八路军地下托儿所。她动员邻里八乡的哺乳期妇女献出奶水,养育革命后代。她还把烈士的孩子抱回家,让儿媳妇用乳汁喂养,却让自己的孙儿吃粗粮。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3年时间里,八路军地下托儿所的41名孩子在她和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了45个革命后代。

       “沂蒙红嫂”明德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一位普通的农村哑女。当遇到被日军追杀、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时,明德英不顾危险,毅然将这名战士藏起来,机智地躲过日寇的搜查。当发现小战士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身体极度缺水时,她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乳汁挤进战士的嘴里。后来,明德英又将家中仅有的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伤员滋补身体。事实上,明德英仅是当时沂蒙山区众多的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中的一位。

       淮海战役期间,沂蒙地区有340万名妇女参加后方支前工作。仅滨海区,就有数十万妇女在一个月内加工粮食1000万公斤。平邑县有4000盘石碾在昼夜不停地运转,全县参加碾军粮的人数竟高达20多万人。山东还出动民工218万余人参加支前。其中,鲁中南区就组织调用随军常备和二线转运民工34万人,临时民工140万余人,共计174万余人,沂蒙山区的民工占绝大部分。他们在地方政府和军队的组织下,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用小车、毛驴向前线运送粮食、被服,用担架运送、抢救伤员,同时还执行打扫战场、押运俘虏、修路架桥等工作。

       从民族苦难中、从战火纷飞中、从顽强奋斗中走来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植根于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精神内涵

         

       吃苦耐劳

       沂蒙人民的脚踏实地的吃苦耐劳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楷模和典型。从厉家寨到九间棚再到沈泉庄,处处显现出令人耸然动容的精神事例和典型。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沂蒙精神。

       勇往直前

       沂蒙人民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前,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沂蒙人民那种倔强劲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永不服输

       在困难面前,沂蒙人具有一股永不服输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沂蒙经济在沂蒙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所在。

       敢于胜利

       沂蒙人民是敢于胜利的,沂蒙人民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这是沂蒙人民敢于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

       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爱党爱军是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开拓奋进

       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无私奉献

       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


    精神意义

       沂蒙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沂蒙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价值导向意义。

    沂蒙精神所体现无私奉献的道德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艰苦奋斗离不开无私奉献。“无私奉献”体现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战争革命年代,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支持中国革命:参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抗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红嫂们用自己的乳汁救护伤员,养育革命后代;普通老百姓用独轮车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默默地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强盛奉献着。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动去承担任务和责任,以奉献为荣,彰显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具有强大示范和引领作用。

       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也是沂蒙精神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良好的精神风貌。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沂蒙大地涌现一批又一批艰苦创业、改造山河的先进典范。弘扬沂蒙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有利于抵制不劳而获的思想,从而形成创造正确的幸福观。

       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期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担将历史落在我们身上。沂蒙精神具有孕育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并让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1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