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刘笑乙:人民战争的生动实践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河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

    刘笑乙:人民战争的生动实践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河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
    来源:河北党史网  更新时间 : 2025-09-04

    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燕赵大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在这里,英雄的河北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北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牵制并消耗了大量日、伪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在这片热土上,河北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

    一、河北是除东三省外,开始抗战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地区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在全面侵华野心的驱使下,地处东北和华北连接处的河北地区,成为日本进一步侵华的兵站基地和军事跳板。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意图突破伪满洲国的“西南国境线”——长城沿线。河北爱国官兵秉持民族大义,毅然决然地走上武装抗日的道路,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由此拉开了河北抗战的序幕。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12个军近40万的中国官兵凭据长城要隘,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地顽强抵抗日军,创造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英勇传奇。长城抗战失败之际,在中共的影响和帮助下,冯玉祥、吉鸿昌(中共党员)等爱国将领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很快发展到10万余人,并迅速收复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然而,声势浩大的同盟军引起蒋介石集团的恐慌,在日蒋夹击迫害下,这支轰轰烈烈战斗了143天的抗日队伍以失败告终。冯玉祥退避泰山,吉鸿昌不幸被捕后在北平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爱国诗句,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气节。在热河地区,孙永勤组织起抗日救国军,高举“天下第一军,均富又济贫”的旗帜,在中共的帮助下发展了5000余人的队伍,在兴隆、青龙、承德、平泉等地坚持抗日一年半之久,是当时日军最新占领区内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他的英雄事迹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赞扬,成为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列举的11位为救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之一。这些抗日武装全力驻守在“大好河山”的北界,迟滞了日军的南下。

    从长城抗战开始,河北人民就大力支援抗战。玉田各界组成的支应局支援开赴长城沿线的第29军官兵,遵化、迁安等地的沿途群众也向他们送物资,欢迎慰问;保定等地的学生、教师走上街头声援长城抗战,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张家口、宣化、张北等地的19个群众团体发起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御侮救亡会,宣传和支援抗日同盟军。

    但由于国民党对日军的妥协退让,国民政府先后与日军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致使华北主权尽失,华北局势危在旦夕。面对华北危急的情况,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立即得到保定、石家庄等全国各地爱国学生、工人、农民及工商各界人士的声援响应,掀起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并很快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为华北前哨,河北首当其冲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速开赴河北敌后,首战唐县倒马关,开八路军河北敌后抗战之先声。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军作战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体地位,河北也随之成为华北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大规模群众性游击战普遍展开,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十二年零八个月的浴血奋战,河北军民和全国人民共同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期间,从长城抗战开始,到冀热辽部队收复热河,从冀西到冀中,从冀南到冀东,抗日烽火燃遍燕赵大地。河北成了除东三省外,抗战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地区。

    二、河北是华北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贡献巨大、牺牲巨大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从前线大规模后撤,中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随后红军接受改编,以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站在了抗战前线。

    按照毛泽东的战略布局,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大主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河北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全民族抗战的八年间,燕赵大地建立了纵跨全境的三大抗日根据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创建了八路军开赴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被党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八路军120师在贺龙师长的率领下转战冀中,巩固扩大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八路军129师依托太行山建立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赞扬为“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肖华率115师343旅机关一部,将当地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挺进纵队,在河北东部建立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河北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战的“坚强堡垒”和重要战略支点,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战略相持阶段,河北敌后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抗战敌后战场敌消我长力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八路军在河北广泛发动群众,领导人民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被称为“教科书式经典伏击战”的响堂铺战斗,“平原模范诱伏战”的香城固战斗,“平原歼灭战成功范例”的齐会战斗,“经典山地围歼战”的陈庄战斗,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震动日本朝野的黄土岭伏击战,创造了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成功范例,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尤其是在华北发动的百团大战,历时4个多月,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948华里、公路3004华里,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导致日军的华北主要交通线瘫痪,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这一系列战斗、战役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在河北敌后战场,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配合全国反攻作战,开展破袭战牵制日军,并支援全国战略反攻,收复张家口、山海关等失地,战绩辉煌。到抗战胜利,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属正规部队由抗战初期的1.5万人发展到62万人,民兵达到130多万人,与敌作战6万多次,消灭日、伪军50多万人,最多时抵御了1/3的侵华日军、1/2以上的伪军,彰显了敌后作战的伟大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抗战胜利后,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边区还调派数千名干部开往东北,与山东等根据地部队会合,解放了东北广大的国土,为东北解放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异常艰苦的抗战中,河北人民与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日本侵略者对河北各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仅冀南地区在抗战期间就有数十万群众被杀害,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河北军民伤亡惨重,根据地一度缩小。日军在河北各地制造的伤亡30人以上的惨案就达300多起,还有赤野千里的“无人区”、惨无人道的“集团部落”、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在实施武力屠杀的同时,日本侵略者对河北进行残暴贪婪的经济掠夺,疯狂侵占各种战略物资,打击吞并民族工商业,河北的经济体系濒临崩溃,给河北人民造成空前的灾难。此外,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掳掠青壮年去东北和日本充当劳工,众多河北儿女客死异乡。据不完全统计,近13年的时间里,河北全省直接伤亡人口200多万人,被俘被捕人员、灾民和劳工300多万人,被损毁房屋519万间,反复被侵占土地3.5亿亩,被夺取粮食113亿斤。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尽是日军的累累罪行!但英雄的河北人民英勇顽强、众志成城,配合八路军依托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之敌后坚持斗争,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三、河北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实践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不断发展成熟,通过对抗战形势和路线的分析判断,他提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兵民是胜利之本”,判断“战争将是长期的”,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是只要坚持人民战争路线,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这一思想成功地运用在河北的敌后战场,开辟了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充分调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整套运用于全民族抗战的战术战法。

    在近13年的艰苦抗战中,民族精神深刻觉醒、拥有顽强战斗意志和坚定必胜信念的河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踊跃参军参战,有力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七七事变后,河北籍红军将领孟庆山受党中央派遣来到家乡冀中,联系地方党组织,举办游击培训班,领导冀中各地组建抗日队伍,建立了号称“十万大军”的河北游击军,后又与原国民党将领吕正操率领的改旗易帜后的“人民自卫军”合并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的一部分,奠定了冀中人民抗日武装的基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平山人民在短短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里,就组织了1500名优秀子弟参军,涌现出“夫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感人画面。这支英雄的部队开赴山西盂县,被整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也被称作“平山团”。他们转战五台、灵丘等地,在上下细腰涧歼灭战中战绩突出,被聂荣臻称赞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在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中,以滦县、丰润、遵化、迁安等地为中心的广大山区和平原上到处都有暴动的队伍和抗日火种,21个县20多万民众在冀热边特委的领导下一呼百应、揭竿而起,配合八路军第四纵队,冀东抗日联军,国民党第七路、第九路军及其他武装共同战斗在冀东的抗日前线,形成了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这都是中国抗战史上少有的场面。

    在艰苦卓绝、万分险恶的战争环境里,河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民皆兵,创造性运用人民战争思想,发挥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独特的战斗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形成了人民战争史上的奇观。在晋察冀根据地,新乐县民兵英雄李混子和他领导的爆炸小组反复实验、自制地雷,配合八路军反“扫荡”作战,袭扰、切断敌人交通线,在平汉线上炸出一条“死亡走廊”,被授予“边区爆炸英雄”称号。清苑县冉庄的群众为防御日军,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自发在村中挖筑了拥有4条主干线和24条支线,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他们利用这些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有效抵御了日、伪军的“扫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这些河北军民在抗战中的伟大创举,被推广到了华中、华南的敌后战场,不仅有效打击了敌人,保存了人民军队的力量,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游击战经验,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

    河北抗战的胜利,还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胜利。抗战期间,河北敌后根据地涌现了众多“革命房东”堡垒户。“五一大扫荡”中,“冀中干娘”李杏阁在家中自挖地道建起地下医院,她待伤员如亲子,3年多时间救治了73名八路军伤员,被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群英会,还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接见。被战士们亲切称作“戎妈妈”的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不仅带领妇女们挑起支前和生产的重担日夜赶制军鞋、军衣,还不顾安危救助伤员。她和战斗英雄邓仕均军民情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还有无数抗日小英雄和儿童团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白洋淀水上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运送物资;白求恩、柯棣华、林迈可等国际友人也不远万里来到河北敌后战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正如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所说:“在平原虽然没有山可依托,但是有广大的人民做后盾、做靠山,人民群众这座大山比任何山都坚强有力。”这种血肉相连的军民情谊,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成为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河北光辉的抗战历程成为众多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烈火金钢》《小兵张嘎》《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河北抗战文学中走出的英雄群像,展现出这片饱含不屈与抗争的沃土上流传千年的燕赵风骨;《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等抗战歌曲呐喊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辱的顽强信念。这些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力,书写了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恢弘史诗。

    四、河北是中共民主建政、统一战线的模范试验区

    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实现了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双重目标,积累了根据地改革、建设和局部执政的经验。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阜平成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带领边区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改造旧政权,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实践,为把晋察冀建成“模范根据地”奠定了政权基础。1943年,民主选举产生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将中共中央北方局颁布的《双十纲领》确定为边区施政纲领,奠定了边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法制基础。此后,河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经济、文化、法制等建设逐步发展健全。按照“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根据地加强政权建设,激发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阶层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普通的民主选举、妇女参政议政等民主举措体现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新气象;冀南根据地采取“争取、改造与打击”的方针,成功收编部分国民党残部和地方杂牌武装,取得了“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根据地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成立,统一了根据地金融事业,为稳定根据地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了经济基础;冀南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明显改善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精兵简政中,缩编精简边区政府机关人员48%,节省经费46%,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为保障民生,根据地政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以工代赈、军民共建的漳南大渠,被群众亲切地称作“将军渠”;文化教育事业在河北抗日根据地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根据地普遍建立抗日小学、识字班和冬学,开展扫盲运动,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河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实践,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而且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为后来建立新中国提供了一定借鉴。

    硝烟散尽,丰碑永存。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已经化为中华民族永恒记忆的辉煌篇章。千千万万抗战英烈的身躯倒下,但信念的火炬永远不会熄灭。伟大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激励燕赵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产党员网 求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党建网 中央党校网 中国军网 河北党史网
    主办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 2014-2025 邯郸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邯郸市丛台区丛台东路298号 电话:0310-3113267 邮编:056000 邮箱:handandangshiwang@163.com
    备案信息: 冀ICP备15009299号-2 |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