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史理论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贡献和鲜明特质(一)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学界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然而目前在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全面梳理,深刻把握其生成逻辑、理论贡献和鲜明特质方面,还有待丰富完善。本文试对此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把握,以期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下坚实思想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历史必然、广袤的现实土壤,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坚守和赓续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走来。2023年6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这个魂和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根本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解放等学说中蕴藏着很多文化思想和理念。关于文化的产生发展问题,他们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产生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关于文化发展的价值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解放与人的解放相向而行,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关于文化发展的价值功能,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政治、文学、艺术等发展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强调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迈向自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相关论述蕴含了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特征,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逻辑基点。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天下观等,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和突出优势。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等,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源”和“本”,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赋予了党的理论创新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积淀。“魂脉”和“根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逻辑。
(二)继承和发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伟大历史的创造者和中华文明的续写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需要,对文化建设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思想文化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一系列文化政策,重申“双百”方针,确定“二为”方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使文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命题,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中共十六大将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党中央提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对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激烈竞争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国文化建设传承延展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智慧,“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创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逻辑。
(三)植根和源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使命任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国际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也在经历调整和重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人类社会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的共同威胁。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全球“一张网”,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文化领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如何牢牢掌握舆论传播主动权?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都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之问。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思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他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同时就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召开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孔庙、敦煌莫高窟、朱熹园、三苏祠、殷墟等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批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逻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阐明文化的重大价值和发展方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在集大成、开新局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彩华章。
(一)在政治保证上,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来说都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列宁曾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摆脱党的领导的危险倾向给予坚决纠正,强调文化领域各项工作“要重视承认党的领导作用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掌握文化领导权,毛泽东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邓小平强调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围绕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部署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展现出对文化建设的有力领导。中共十八大以后,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舆论生态出现重大变化,各种敌对势力妄图与我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而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这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对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此,习近平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明确其新的实践要求。这是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明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羞羞答答、语焉不详,决不能遮遮掩掩、搞自我麻痹。”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习近平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从党执政安危的高度进行阐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他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习近平就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始终突出坚持党的领导。中共十九大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写入党章,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系统归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时,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列于首位。习近平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党的领导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要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强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正是由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才从根本上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领导权,掌握了创造历史的主动权。针对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状况,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根本遵循,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好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关键之举,是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一是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要求:“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决不能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二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针对“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等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的论调,习近平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此外,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在发展道路上,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和中国发展道路实践经验的最新认识和科学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为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的要求,并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中中国具体实际是内在地包含着我国独特的国情、历史和文化的,但当时“第二个结合”并非关注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推进等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自发”“隐性”的高度契合转变为“自觉”“显性”的有机结合。如果说“第一个结合”侧重于解决理论引领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问题,那么“第二个结合”则侧重于解决理论激活文明、文明滋养理论问题。习近平关于坚持“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中共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认识,标志着中共的理论创造性和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升华。
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其一,“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提出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明确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只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其二,“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这条道路,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就在这里。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会上,习近平还阐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这些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关于“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内在蕴含着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也只有密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个结合”的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共二十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显示出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关于“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经,同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